close

我曾愛上一本書,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,書裡細細記述一段書信往返的情誼。

IMG_3574.JPG

作者海倫漢芙是住在紐約的愛書人,為了尋找更多英國文學著作,從1949年開始,與英國倫敦的二手書店老闆法蘭克通信,書名查令十字路84號就是這間店的地址,而書的內容就是兩人寫給對方的信。這一寫,就是二十多年。
 
海倫漢芙愛書,並且有一番迷人的購書理論,她告訴法蘭克,她只買已經讀過的書,因為,沒看過又怎麼知道是否喜歡?既是自己合意的書,自然要買回家,一翻再翻。
 
她也愛看二手書上的註記,因為那讓她知道書的上一個主人的閱後想法。
 
海倫漢芙的想法使我深深著迷,後來我時常在書店買下看一半或看完的書,也時常主動借書給朋友。
 
在沒有網路的時代,分住在紐約與倫敦的兩人,靠著一封一封書信,建立起綿長且純粹的友誼。
 
兩人透過文字,成為相知而交心的朋友,法蘭克的妻子以及書店員工,也都一起參與他們之間溫馨而體貼的互動。
 
例如當時英國因戰後物資缺乏,海倫熱心張羅食物包裹給法蘭克,使得書店員工也跟著期待來自紐約的包裹,此外,他們還交換聖誕禮物,也討論時事,當然,聊最多的還是書籍。
 
我心嚮往的,就是兩方長久以來交流彼此思維,分享彼此生活,從中獲得愉悅與滿足,但又不踰越分際的君子之交,彷如初夏傍晚拂面的一陣微風,又如無波湖面倒映的一輪明月,好上加好,舒心愜意。
 
我佩服的,除了兩人花上時間寫信,還有那份願意等待的耐心。
 
現代人享受到了通訊軟體的便利,但卻失去機會感受「等待」的美好。我想,等待就像是人生中的留白,好比書的版面,全都用圖文塞滿固然獲得充分資訊,但往往版面留白更讓人感到優雅與從容,或許也更願意去讀完這一頁。
 
等待,或許也讓人多了快樂。因為不可能立刻獲得回信,因此在等待的時間裡,或許會推升快樂的情緒,直至收到回信的那一刻達到巔峰。
 
(若是情書,還可遙想對方收信的情景、讀信的神情,以及提筆回信的心情,豈不樂哉)
 
海倫和法蘭克是名符其實的筆友,他們長達二十多年的通信時光裡,因為經濟拮据,兩人從未見過一面(所以寫書賣書的人不缺精神糧食但永遠缺錢?),直到法蘭克去世,海倫才在出版社贊助下,來到查令十字路84號。
 
有點遺憾,但是想想又覺得不算可惜,如果通信十年就見面,說不定反而沒辦法寫到第二個十年,不是都說相見不如懷念,距離就是美感。
 

忽然提起這書,是因為前幾天看了MOD的「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」,原以為是「北京遇上西雅圖」的續集,不料是截然不同的故事(而且發生在澳門、洛杉磯、倫敦,跟北京和西雅圖沒有關係),更出乎意料的,竟是以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串起的故事,著實令人想拍大腿叫好。

IMG_3575.JPG

電影導演頗浪漫,最後安排了男女主角見面。或許是想彌補海倫永遠見不到法蘭克的遺憾。
 
看見片末兩人情不自禁的凝視對方,不禁要想,倘若當年未婚的我,看了此書之後,也和劇中人一樣,滿腔熱情寫信到倫敦的查令十字路84號,會不會也陰錯陽差與某地某人通上一段令人心醉神馳的信?
 
可惜我是個懶人,果然,懶女人總要喪失浪漫先機。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
    全站熱搜

    燦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