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此篇部分描述為輔導級,但三點不露)
 
有一次Jack在聽鄧雨賢的「月夜愁」,忽然給我出一道題:妳知道歌詞裡的三線路是指什麼路嗎?
 
月夜愁的曲調十分溫柔,像一團蓬鬆的棉花輕拂面頰,軟軟的、綿密的,又像在初春午後仰著頭淋了一場小雨,微微的、細緻的,雨滴像手指輕拍,從臉滑到胸膛,有如做了spa。這曲調的等級,應該就是賈寶玉第一次神遊太虛幻境時,聽到的仙曲吧,整個人很鬆,很飄飄然。
(然後他就在太虛幻境和那神似秦可卿的仙子初嚐雲雨、文火煎小魚,慢慢地、緩緩地,身心都熟了……)
 
有人說「月夜愁」的曲調哀傷,我其實覺得是因為加上歌詞之後的暗示,「月夜愁」第一段歌詞是「月色照在三線路,風吹微微,等待的人,那未來」
 
歌詞寫的是失戀,「那未來」是說「怎麼還沒來」
 
不過,聽了不知幾百次,從沒想過三線路是什麼路?
 
我回問Jack:是台三線嗎?
 
沒想到他聽了居然表情微變(我補抓到他流露1秒不爽),還正經八百的回我:妳如果到外面這樣說,會被人笑死。
 
嘿,請問這位台客,除了你,誰會問我這種問題?既無人問,何來笑哉?
 
反正我是答不出來,Jack於是開始講古,again。
 
以前的台北城,除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以外,其實是有城牆的,但是日本人來了之後,把城牆全都拆了(統治的手段不外乎是把你熟悉的先破壞,然後做新的建設給你,不讓你整天睹物思人、遙想著前朝舊事),然後把原來的一條馬路拓寬成三個線道,還做了安全島,並種植樹木,搞得粉浪漫。
 
原本的東西南北城牆,就變成東三線、西三線、南三線、北三線。
 
不過,當時的車輛不多(其實跟現在相比,人也不多),寬敞的馬路上其實沒什麼車,於是很多人就跑去三線路上面散步、玩耍,尤其年輕男女更是愛去那裡牽牽小手,享受甘蜜的kiss味,就像我們現在有個新景點就吸引一堆人跑去朝聖、打卡。
 
日治時代尤其是中後期,其學生生活可說是多彩多姿,我曾在「躍動的青春: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」一書中,窺探當時年輕學子的生活點滴,舉凡當時最潮的打扮(腰間掛著長毛巾、腳踏木屐,我個人覺得頗搞笑)、最愛的課後活動(例如騎馬,酷吧,現代人騎單車顯得很落漆),更有長達一個月的畢業旅行,地點是在日本,想想8、90年前的台灣青年居然有如此壯遊,真令人欣羨!
(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此書來看)
 
言歸正傳,究竟作詞人周添旺的歌詞,所指是東西南北哪條三線路?Jack曾於電視節目中看到,「月夜愁」說的三線路指的就是愛國西路(不過他已忘了哪個節目),而「月夜愁」一曲的改編者鄧雨賢,當時就讀的學校,就在南三線的愛國西路上。所以南三線應是很合理的解答。
 
後來我們上網查,發現文史工作者康鴻裕針對「三線路—鄧雨賢歌謠的臺北文化記憶」撰寫一篇深入的論文,介紹得非常詳盡,不過並沒有明確指出歌詞中的三線路就是南三線。
 
Anyway,無論哪一條三線路,都可窺知當時社會部分面貌,這也是老歌的珍貴之處。
 
我個人以為,「月夜愁」歌詞的三線路如果改成情人谷,「月色照在情人谷,風吹微微,等待的人,那未來」不就是神雕大俠楊過站在崖邊,苦苦等不到妻子小龍女的最佳寫照嗎,有那個fu對吧?總之是被愛人放鳥的心情~
 
為大家點播一曲「月夜愁」
https://m.youtube.com/watch?v=Uw8lB93RKVI&feature=youtu.be
(先提醒,當年演唱者的唱腔,跟我們現代人慣聽的歌聲很不一樣)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三線路 月夜愁 鄧雨賢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燦非 的頭像
    燦非

    微風吹來的日子

    燦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